让困难企业有“喘口气”的机会 杭州日报讯 允许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放缓脚步,调整经营策略,在一定时期内重整旗鼓……过去一年钱塘区市场监管局在全区范围内探索开展了市场主体“休眠期”监管,截至目前,共有35家市场主体被纳入“休眠期”监管,不仅保住了主体资格,还节省了一笔经营成本。 “休眠期”监管是指,当市场主体遇到短期经营困难时,可按下“暂停键”,先行“休眠保号”,避免被吊销或列入经营异常,它不仅让市场主体有了“喘口气”和重整旗鼓获得新生的机会,也契合了中央一再强调的“六稳”“六保”要求,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据悉,经过钱塘区市场监管局登记并核发营业执照的市场主体,经歇业备案或被除名的,均纳入“休眠期”监管。当然,被纳入“休眠期”监管的市场主体,如被发现存在经营活动或因变更、注销、备案等改变经营状态的,将终止“休眠期”。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纳入“休眠期”监管,市场主体将不列入“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专项整治行动等检查名录。但在“休眠期”监管期间,市场主体仍需按时公示年报信息,如实填写经营状态,可以“零申报”方式简化报送,但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联络员应保持联系电话畅通,以确保“休”而“不息”,“眠”而“不止”。 此外,在“休眠期”监管期间,市场主体如有涉及投诉举报、转办交办的违法违规案件线索,以及相关部门通报或要求核查和管控的,应按正常程序开展监督检查,并视情况决定是否终止“休眠期”监管。 “休眠”不是“沉睡”,“休眠”目的是为企业度过短期经营困难提供“缓冲期”,赋予企业更多经营自主权,让有关企业有“喘口气”的机会,可以重整旗鼓,获得新生。 所以,“休眠期”监管制度既不意味着制造“僵尸企业”或“沉睡企业”,使企业可以逃避各类经济义务和社会责任,也不是为个别不法企业提供偷逃税、躲藏债务甚至洗钱等机会,任其睁眼“休眠”。 对于已经纳入“休眠期”的企业,市场监管部门将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亮红灯”,以确保让真正有需求的市场主体切实享受政策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