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聂国春)6月11日,中邮理财发布公告称:“xx理财产品原到期日为2029年6月17日,产品管理人拟于2024年6月17日(提前终止日)提前终止该理财产品。” “我购买的某银行理财产品上月也被提前终止,比原定期限缩短了一年,原来的资金安排被完全打乱了。”北京消费者王女士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她向理财经理询问原因时,对方也表示不清楚,只是说产品管理人有权对产品进行提前终止。 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发布公告,提前终止旗下部分理财产品。那么,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怎么回事?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中邮、民生、华夏等理财产品频频提前退场 6月11日,中邮理财发布中邮理财邮银财智•鸿运定制6号(盛鼎版)人民币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事项的公告称,拟于6月17日提前终止该理财产品,而其原到期日为2029年6月17日。 在中邮理财之前,民生理财也发布了多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公告。例如,其6月4日发布民生理财玉竹固收类两年封闭150号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公告,决定于6月11日提前终止该产品。交银理财也公告称,根据市场以及投资运作情况,将于6月21日提前终止交银理财稳享大湾区价值投资一年定开2号理财产品;7月12日提前终止交银理财稳享大湾区价值投资一年定开3号理财产品。 民生理财6月11日决定提前终止4款理财产品。 资料图片 在提前退场的理财产品中,有的甚至成立才一个多月。华夏理财6月发布的公告称,将提前终止旗下理财产品“华夏理财现金管理92号”和“华夏理财现金管理93号”。根据产品公开信息,上述两款产品均成立于今年4月。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份,两款产品还发布了费率优惠公告,将年固定管理费率调整为0.15%。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进入6月,已有20余款理财产品提前退场,也有多款产品将在接下来一周至几周内提前终止,发行机构覆盖各大理财公司。 普益标准的数据则显示,今年1—5月,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958款,同比增加117款,同比增长13.91%。普益标准认为,优胜劣汰的新市场格局下,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已日渐常态化。不过,目前提前终止的产品占比仍处于合理区间。 利率下行或是主要原因 银行理财产品为何“短命”,这从各理财公司发布的产品提前终止公告中可见一二。有的是采取止盈策略,如招商银行的两款产品原预计到期日分别为2025年5月14日和2025年5月23日,但根据该产品产品说明书的相关约定,该产品现已达到止盈条件,故提前终止。有的是所投资产提前终止,如民生理财公告称,由于产品所投资的资产提前终止,为保护投资者权益,决定于6月11日提前终止该产品;更多的则是对市场运行的担忧,如前述华夏理财92号产品共募集41万元,产品到期日七日年化收益率为1.5699%,对于拟提前终止的原因,华夏理财解释称,是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作出的决定。 “在近期债市波动影响下,部分产品业绩表现与预期收益有所偏离,为保障投资者利益,银行理财机构终止了认购规模较小,且运行时间不长,业绩表现有限的理财产品。”普益标准研究员姜玲说。 在银行人士小邓看来,银行“不玩了”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利率下行,这在中邮理财的提前终止公告中写得很明白:“当前市场利率大幅下行,影响产品未来运作。” “银行理财一般投资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债券等,在利率下行期,这些产品的收益率都是下降的。目前,大额存单等高息产品都在纷纷下架。在这种情况下,原本预期较高的收益率无法实现,不如老老实实终止产品,提前退出对客户更负责一些。”小邓说。 机构亟待提升投研能力 据了解,目前理财产品已进入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一般以产品提前终止日的份额净值来兑付。兑付资金不迟于提前终止日后3个工作日内返还至客户指定账户。终止日至资金实际到账日之间,客户资金不计息。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将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影响?普益标准研究员黄诗慧表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一方面,意味着消费者无法获得预期收益,也可能会减少因理财产品业绩不佳导致的资金损失程度;另一方面,被返还的本金及收益或将闲置在账户中,无法产生收益。 不过,小邓认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不管是业绩表现不佳,还是已经达到产品说明书载明的提前终止条件,总体对消费者是有利的,是理财机构负责任的表现。 “提前终止并不代表产品已经发生实际亏损。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在权衡各方面利弊之后选择提前终止产品,说明这比产品继续运作下去要更有利。”小邓说,如果产品投资业绩无法达到预期,提前终止之后再购买新的理财产品可能是个更佳的选择。 虽然如此,但对于提前终止,消费者并不满意。“有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短信的话,可能提前终止的到账资金就没有收益了。”王女士表示,发现后还得重新安排资金,十分麻烦。 “提前终止的情况增多,可能影响消费者对该机构理财产品的信心。”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学教授胡继晔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需要持续提升投研能力、培养投研人才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对宏观形势和金融市场的研判水平,根据市场和客户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优化产品结构。 对消费者来说,也需要更加关注市场动态和金融政策的变化,以便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和规避风险。同时,不要盲目听信所谓的“高收益”“热门”产品。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综合权衡自身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预期收入、流动性需求等,同时了解产品合同的相关条款,理性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