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开审理一起涉及操纵“网络水军”传播虚假信息的民事公益诉讼案,当庭判令被告删除已发布的虚假信息,注销“网络水军”的虚假账号1200余个,在国家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公益损害赔偿金共计100万元。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点评和排名的初衷,是通过用户消费后的真实反馈形成大数据的统计与展示,反映人气、实力和市场口碑等信息,以帮助消费者更便捷地作出判断和选择。然而,在“网络水军”操纵下,“粉丝”可以有,“互动”可以买,“好评度”能够提升,“播放量”可以增长。“网络水军”、虚假流量及背后的网络黑灰产业链,以损害用户权益以及平台利益为代价,导致“劣币驱除良币”,破坏了互联网生态和经济社会秩序。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良好的生态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在网络空间同样如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网络无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社会越是发展,网络形态越是丰富,净化网络生态就越重要,任务挑战也越艰巨。本案对如何通过检察民事公益诉讼途径展开网络生态治理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法律适用和责任认定方案,为网络综合治理的体系化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范本。 互联网经济是诚信经济,其赖以存在的基石是真实活跃的用户和信息。对流量造假与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予以严厉谴责和法律制裁,让“流量”回归真实和理性,才能构筑更加安全、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对于公众而言,也应自觉提升法律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摒弃“流量至上”“唯流量论”的思维,让每一个键入的文字,每一次点击的传播,都受到法律与道德的约束。 说到底,我们要用法治利剑斩断造假链条,用法治思维提升网民素质,用法治砝码压实平台责任,用法治成果优化网络环境,将网络空间建设成广大网民的共同精神家园。 |